下令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严惩贪污腐败,确保政策的落实。同时,他还推动地方官员与民众进行沟通和协商,解决民众的实际困难,缓和社会矛盾。
然而,尽管杨鹤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局势依然严峻。起义军的规模不断扩大,行动越来越大胆。杨鹤的军队在多次交战中屡屡受挫,士气低落。他意识到,要想彻底平息这场起义,不仅需要军事上的胜利,更需要政治和社会上的全面改革。
在紫禁城中,崇祯帝和朝臣们密切关注着三边的局势。他们对杨鹤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尽快稳定局势,恢复地方秩序。然而,随着起义军的不断壮大,朝廷的忧虑也在增加。
崇祯帝在朝会上多次询问杨鹤的进展,并对他表示了支持和信任。他深知,这场起义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他下令各地官员加强配合,确保杨鹤能够得到充足的支持和资源。
崇祯二年,四月初九日,陕西的夜空被战云笼罩。义军领袖王佐桂率领着起义军,向耀州(今陕西耀县)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耀州城下,火光冲天,杀声震耳欲聋,起义军的攻势如同汹涌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
与此同时,洪承畴作为督粮道参议,迅速做出反应。他集结了官兵和乡勇共万余人,分成十二营,形成了强大的防线和攻势。洪承畴的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大明朝在陕西地区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云阳(陕西泾阳),洪承畴的军队将王佐桂的部队围得水泄不通。云阳城内,王佐桂的起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面对官兵的重重包围,形势岌岌可危。洪承畴的军队在城外安营扎寨,准备一举歼灭起义军。
然而,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天色突变,夜幕中突然雷声轰鸣,暴雨如注。雷雨交加的夜晚,为王佐桂提供了一个突围的良机。起义军趁着夜色和雷雨的掩护,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
起义军在王佐桂的指挥下,勇猛地冲向官兵的包围圈。雷雨声掩盖了他们的行动声,闪电的光芒为他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官兵们在突如其来的暴雨中措手不及,起义军趁机突破了重围。
突围成功后,王佐桂不敢有丝毫停留,他率领着残部急速撤离。他们穿越了淳化,进入了道岭。道岭地势险要,是逃亡的理想之地。在这里,起义军可以暂时避开官兵的追击,获得喘息和重整旗鼓的机会。
而对于洪承畴来说,这次围剿的失败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在反思中意识到,要想彻底平息起义,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更需要深入理解民心,解决引发起义的根本问题。
崇祯帝在紫禁城中得知了这次战斗的结果,他的心中充满了忧虑。他知道,陕西的起义军已经成为了大明朝的一大隐患,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局势,恢复国家的安定。
崇祯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朝堂上的气氛异常沉重。这一天,马懋才上奏,将他家乡延安府的惨状呈现在崇祯帝和群臣面前,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击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马懋才奏称,去年延安府全年无雨,草木枯焦,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旱灾降临在这片土地上。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绝境,他们开始争抢山间的蓬草为食。当蓬草也被采集殆尽,饥民们只得剥树皮为食。随着树皮也被剥光,他们甚至开始掘取山中的石块来充饥。这些石块性冷味腥,虽能暂时充饥,但不久便会使人腹胀下坠,最终导致死亡。
饥荒之下,一些百姓选择了相聚成为「盗」,他们宁愿选择反抗而死,也不愿坐以待毙。更有甚者,烧人骨为薪,煮人肉以为食。这些食人者不久后也会因为燥热而面目赤肿,最终死去。死亡的人数众多,尸体遍布,臭气薰天,安塞县城外不得不掘坑以埋葬数以百计的死者,但仍有许多尸体无法及时掩埋。
马懋才的奏章中,小县的惨状已经如此,大县的情况可想而知。一处如此,其他地方的情况也难以乐观。百姓在这种绝望中,不得不相互牵连,走上了成为「盗」的道路。而庆阳、延安以北的地区,饥荒的情况更为严重。
起义虽然遭受了重创,首领王二、王大梁虽先后牺牲,但新的起义者却日益增多。四月初八日,起义军七千余人攻打三水,游击高从龙战败身亡,官兵伤亡者达二千余人。这一战事再次证明了起义军的顽强和官军的脆弱。
在紫禁城中,崇祯帝听着马懋才的奏报,面色凝重。他深知,这场灾荒和起义的蔓延,已经对大明朝的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崇祯二年,四月的朝堂上,云南道御史毛羽健的一道题本,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毛羽健在题本中直指袁崇焕的”五年复辽”计划,怀疑这不过是袁崇焕在崇祯帝的追问下,仓促间给出的答复。他认为,这一计划缺乏深思熟虑,可能只是一时的安慰之言。
毛羽健在题本中提出了五点质疑,包括方略、兵制、粮运、局势和善后,要求袁崇焕对这些关键问题给出明确的答复。他的质疑直截了当,不留情面,显示出他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切和对袁崇焕计划的严肃审视。
毛羽健质疑袁崇焕的复辽方略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有详细的战略规划。他询问袁崇焕对兵制的改革有何打算,如何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对于粮草的运输和供应,毛羽健要求知道袁崇焕如何解决远征军的后勤问题。他关心当前辽东的局势,以及袁崇焕对敌我双方实力的评估。毛羽健还问及战后的安排,如何稳定边疆,恢复生产,安置流民等。
袁崇焕接到兵部转发的毛羽健题本后,没有回避,而是在五月初六日逐条进行了详细的回答。他的答复既有战略层面的宏观规划,也有具体执行的细节考量,显示出他对复辽计划的深思熟虑和坚定决心。
袁崇焕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思路,包括筑城、练兵、明法度等,强调每一步都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他提出了改革兵制的方案,包括选拔精兵、加强训练、改善待遇等,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对于粮草问题,袁崇焕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改善运输线路、储备粮食、就地屯田等,确保军队供给。他详细分析了辽东的局势,对敌我双方的实力进行了客观评估,并提出了应对策略。袁崇焕也考虑到了战后的问题,包括恢复生产、安置流民、稳定边疆等,显示出他的远见和责任感。
在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