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之上。他的目光锐利,扫视着下方的官员,准备开始这场关乎官员命运的考察。随着一声令下,考察正式开始。
考察官吏一丝不苟地对官员们的品行、能力、政绩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审查。他们根据官员的表现,严格区分出不同的情况:
素行不谨,即平时行为不检点的官员,有一百人被冠带闲住,即被剥夺了官职,留在家中反省。
泄露机密的官员有四十六人,被降一级并调往外地任职,以示惩戒。
才力不及,即能力不足的官员有十七人,同样被降一级并调往外地,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年老体衰,无法继续担任官职的有十三人,被安排致仕,即退休。
有疾病在身,无法履职的官员有八人,也被安排致仕。
老疾,即年老且有疾病的官员有九人,同样被安排退休。
贪酷,即贪污腐败且行为残暴的官员有八人,被革职,即被剥夺了官职。
罢软无为,即软弱无能且无所作为的官员有三人,被冠带闲住。
科道拾遗,即在科举考试中成绩不佳的官员有二十四人,需要重新考核。
这次考察,是对京官队伍的一次大清洗。崇祯帝希望通过这次考察,能够清除那些不称职的官员,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有德行的官员来担任朝廷的重要职务。
考察结束后,朝堂上的气氛依然紧张。许多官员的命运在这一天发生了改变,有的官员因为被降职或革职而面露忧色,有的则因为安然无恙而松了一口气。而那些被冠带闲住或致仕的官员,心中则是五味杂陈,既有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
崇祯帝在御座上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的心中既有对清除不正之风的坚定,也有对朝廷未来的期待。他知道,这次考察只是改革的开始,要想真正振兴大明朝,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随着考察结果的公布,京城内外的百姓们也对这次活动议论纷纷。许多人对崇祯帝的决策表示赞赏,认为这是一次正义的行动,有助于净化官场,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而那些被处理的官员的家属,则在私下里唉声叹气,为家人的未来感到担忧。
崇祯二年,三月十八日。兵科给事中宋鸣梧在朝会上上疏,详细陈述了当时军饷问题的严重性。他的奏疏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大明朝军饷问题背后的深层矛盾,引起了崇祯帝和朝臣们的高度重视。
宋鸣梧指出,遵化台军营的兵士们,南兵每月的军饷为一两五钱,而北军每月仅能得到一石米,折合银一两。新设立的营兵虽然也能得到一两五钱的折色银,但本色米只有五斗。有马的家丁每月能得到二两三钱五分,而无马的家丁则只有一两一钱。这种军饷分配的不公,使得北军士兵感到极大的不满。
更糟糕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欠饷问题日益严重。士兵们长时间领不到应有的军饷,生活陷入困境,甚至绝望。这种绝望的情绪在军中蔓延,最终导致了士兵们的集体行动。他们开始离开营地,四处寻求军饷,甚至采取了极端的手段。
二月初三日和初八日,遵化西门外聚集了大量东游兵和榆木岭、白羊峪的援兵。他们在遵化西门外伐木立寨,竖起了蟒旗,旗帜上大书「赤心报国,饥军设粮」八个大字,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军饷的渴望。当地民众看到这一幕,情绪激动,与士兵发生了冲突。士兵们愤怒不已,要求得到应有的军饷,并希望得到潘中军的回应。
到了三月二十二日,经过一番努力,地方官员终于抚定了哗变的士兵。然而,这场哗变并非孤立事件,它反映了当时大明朝军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次日,巡抚顺天右都御史王应豸因牟饷激变被逮捕,最终被判处死刑。这一事件震动了整个朝廷,也引起了崇祯帝的深思。
崇祯帝在紫禁城中,面对着宋鸣梧的奏疏,心中充满了忧虑和焦虑。他深知,军饷问题不仅关系到士兵的生活,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边疆的安全。他下令严查各地军饷发放情况,惩处贪污腐败的官员,并下令各地官员必须按时足额发放军饷,确保士兵们的基本生活。
同时,崇祯帝也意识到,仅仅依靠严惩和命令是不够的。他需要从根本上改革军饷制度,确保军饷的公平合理分配。他召集了朝中的重臣,讨论如何改进军饷制度,如何更好地保障士兵的利益。
崇祯二年,三月间。大明朝的西北边陲风云突变。朝廷任命左副都御史杨鹤为总督,负责三边的军事和政务。杨鹤,字修龄,出身于湖南常德的武陵,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官员。他曾因得罪权势滔天的魏忠贤而被免职,但在崇祯帝即位后,得以复官,并被提拔为左副都御史。
杨鹤的任命,正值关中地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朝廷急需一位有能力、有经验的官员来稳定局势。杨鹤因其在朝中的声望和过往的政绩,被选为这一重要职位。他被拜为兵部尚书,总督讨伐农民军,肩负起了平定叛乱、恢复地方秩序的重任。
在杨鹤到任之前,商洛道参政刘应遇已经先发制人,击斩了起义军领袖王二于白水,并追击至汉南,斩杀了另一位起义军领袖王大梁。督粮道参议洪承畴也已成功击破了王左桂,使得起义军遭受了重大打击,许多义军成员被诛灭。
然而,尽管前任官员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农民起义的火种并未被彻底扑灭。起义军在经历了初期的挫败后,反而变得更加激进和顽强。杨鹤到任后,面临的是一个日益复杂的局势和不断增长的起义军力量。
杨鹤到任后,迅速投入了对农民起义的镇压工作。他督军不利,面对起义军的灵活机动和民众的支持,官军的行动屡屡受挫。起义军不仅在军事上给官军造成了压力,更在心理和政治上对朝廷构成了挑战。
起义军的日益增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连年的灾荒、沉重的赋税和官吏的腐败,使得民众生活困苦,怨声载道。起义军的口号和行动,触动了民众的共鸣,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起义的行列中。
面对这一局面,杨鹤深知单靠武力镇压是不够的。他开始尝试采取更为灵活和人性化的策略,希望通过改善民生、减轻赋税和严惩腐败来赢得民心,从根本上削弱起义军的力量。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