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游乔语反倒可能不会被各自的妈妈强行分开
但是按照这个理论,卢玉珠和游婷婷就没有问题么?
游婷婷肯定是有的,被丈夫抛弃么,于是她就把她的全身心都投入到了生意
和游乔语的身上,并且常年趁着游乔语不知道——她至少自认为游乔语不知道——
的时候去跟不同的男人约会、滚床单,还在家里藏了不少的色情碟盘。
那卢玉珠呢?
杜浚昇突然想起,自己最终妥协、答应继续学习理科的那天晚上,吃完了晚
饭、自己回到房间里去做作业之后没多一会儿,父母的房间里便传来了母亲放肆
的叫床的声音——若不是他早在之前,在国中时候跟同学在课下一起偷看过被同
学下载在学习机里的毛片,他起初还以为母亲是得了什么病、受了什么伤,才发
出那样音量巨大的痛苦的呻吟;听了好一会儿他才听出来,卢玉珠那不是痛苦,
而是痛快。并且,那天晚上,平常那个严厉、端庄、高高在上的母亲口中发出的
放浪的娇喘跟满嘴的淫词秽语,从晚上八点半、九点多钟,一直响到接近后半夜
两三点钟,以至于第二天早上父亲杜温言前去上班、送自己上学的时候,尽管带
着满面红光,全身的骨头架子却如同没安装螺丝一样都是散着的,车也开不动了,
只能带着杜浚昇打的士……但是在那之前,杜浚昇想了想,更早的他不敢讲,可
应该大概是从自己上幼儿园、刚刚开始懂事的时候,一直到那天晚上之前,他似
乎从来都没听见过父母的房间里,曾发出过任何的欢爱的声音;甚至自己在上小
学的时候,他们家曾经住过更老旧一点的住宅小区的老式公寓楼,那里的隔音条
件也更差,那个时候杜浚昇每天晚上都能准时听见隔壁另一户的那对儿新婚夫妻
每天晚上的男喘女呓,但父母的房间里,除了跟他俩熟睡后打鼾之外,几乎鸦雀
无声。
想到这,杜浚昇不禁在怀疑这是为什么?究竟是妈妈性冷淡,还是父亲性无
能?又或者他俩是趁着自己不在家的时候早就完活了?但是自己不在家的时候,
只有上学的时候,而父母的工作性质根本也不允许他俩做出翘班之后回家享受二
人世界的机会……又难不成,父母只是看上去恩爱,其实早就出现了婚姻的裂痕
么?而父亲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从小到现在,只知道母亲卢玉珠是一个
在外面表现得像一个好说话、性格温柔的慈母,回到家就会对自己及其严苛的
“虎妈”,为人处世的时候看起来随和温顺,骨子里却无比乐于争强好胜,若非
如此,她也不可能在那间女强人辈出的女子高中校园里,成为一名省教育厅奖状
认证的优秀教师;但父亲呢,他只记得父亲活着的时候,几乎从不敢悖逆母亲的
任何表态,若是针对他自己,父亲从来都是低声下气的,若是针对杜浚昇,父亲
不但没有任何帮助自己说情的意思,而且每次还都在一旁帮着卢玉珠说话、帮着
卢玉珠对付自己——这样人,后来又怎么能够成为银行支行的主任、部长、乃至
提名副行长的呢?
但这一切,随着父亲的去世,似乎再也无从考证了
其二,在杜浚昇看到的不少文献和线上课视频当中,有一学派的心理学者,
会把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和他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理论”
相结合——但是即便杜浚昇花了大半天看完了他们的文摘、论文、视频,却发现
那些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也并没把这些东西真正跟大家说透;于是杜浚昇便在自
己的脑海中画了一张树形图,最后自己将此真正归类厘清,进而相对豁然开朗了
一些:
首先,按照“客体理论”学派的学家们的观点,构成“俄狄浦斯情结”的,
通常有三方,子女,父亲,母亲;诚然也包括那些同性恋或变性人结合成为夫妻、
和他们利用非生理手段得到的子女;而在这些学者们的定义下,这三方被按照
“俄狄浦斯情景”下三种不同的角色,命名为“自我”“拒斥性客体”和“兴奋
/吸引性客体“,同时在这样的情景下,三个角色互相会产生出一种互相配合、
互相勾结、又互相制衡、互相拉扯的三角关系;
其次,结合“人格理论”,那些学者们认为,“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过程,
也是子女人格建立的阶段过程:第1阶段叫“前俄狄浦斯阶段”,即孩子在小的
时候不知道男女性别为何物,不区分个体与外界,认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是自己
的,在孩子的身上只有人作为动物的最原始“本我”;第2阶段叫“俄狄浦斯阶
段“,即子女长大后开始理解、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以及与父母之间的特殊亲
密关系,而且会尝试模仿父母的某些行为、并尝试与异性父母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来建立“自我”在家庭和整个世界上的基础角色定位;第3阶段叫“解决俄狄浦
斯阶段“,在这个阶段,子女开始真正接受并理解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
性别角色的差异,并在这个阶段当中开始主动或被动认同父母的权威,并成为父
母的角色模型,同时也会产生给予个人的喜好、诉求、愿景而进行的真正个体角
色的“超我”的建立;
接着,基于上述的两个理论模型,再结合以《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为例子,
换个更通俗的人话说,他们研究了“自我”跟“拒斥性客体”—他们通常认为
是同性家长,所以又被称为“坏乳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