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章停,
决心又还了阳。”
这一大家人,有少妇有婴儿,一齐乘船往南雄。还不曾走很远,吴复古及一群
和尚追上了他们,和这位大诗人在船上盘桓了几天。忽然吴复古生了病,不久死去,
就那么简单省事。临死时,苏东坡问有什么嘱托。他微笑一下,闭上了眼。
在离开广东之前,他接到可以自由居住的消息。在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0—
一)正月,苏东坡穿越大疫岭,在山北赣县停留了七十天。一大家人在那里等船,
但是好多孩子生病,六个仆人死于瘟疫。在停留的那些日子,只要不忙着题字,他
就给病人看病,给市镇上的人配药。有些朋友常和他在一起,一同计划去游山玩水。
他的行动总是有人探听出来,他们一到目的地,就看到一大堆缕绢和纸,请他在上
面题诗。他欣然应允,因为他喜欢写。等天色渐晚,他要急忙回家时,人只好求他
写几个大字。所有去求他墨宝的人,都称心满意而归。
五月一日,他到了金陵,他已经写信给至交钱世雄,求他在常州城内为他找房
子住。但是那半年内他所写的那些信,显得他颇为踌躇不定。子由这时已经回到颖
昌的老农庄,而且已然写信要他去同住。但是他却不知如何是好,拿不定主意。他
知道常州地濒太湖,风光甚美,并且他在常州也有田产,是为生活之资。他很愿和
弟弟住在一处,但是弟弟有一大家人,而且家境并不富裕。他不知道该不该带一家
三十口人,子孙仆人等,去加重弟弟的负担。接到信之后,他决定去与弟弟结邻而
居。他在金陵渡江,告诉儿子迈和运到常州去清理家事,然后在仪真相会。他还真
写了公函请求拨四只官船,供一家人往京都方向进发。
但是,那年正月,皇太后不幸逝世,现在正是五月。一切情形显示政策又要全
复旧观。苏东坡判断恐怕又要有麻烦出现,所以不愿住得近在京辎。他给子由写了
一封长信,把他们不能聚首归咎于天命。他说:“吾其如天何!”情况既然如此,
他自然只好定居在常州。家庭安定之后,他再让迈去任新职,他和另外两个儿子则
在太湖地区的农庄上居住。
这时,苏东坡在仪真等待孩子们前来相接,他就住在船上。那年夏季突然来临,
而且非常之热。他觉得自己从热带回来,为什么反觉得在中国中部会如此之热。太
阳照在岸边的水上,湿气自河面上升,他觉得十分难过。在六月初三,他得了大概
是阿米巴性的痢疾。他以为自己喝冷水过多(陕冷过度),也可能是一直喝江水的
缘故。第二天早晨,觉得特别软弱无力,乃停止进食。因为他自己是医生,就自己
买了一服药,买黄昏来吃,觉得好得多了。黄香中医认为是很有力的补药,能补血、
补内脏各经,是衰弱病症的好补药,而并不适于专治某一种病。这味药在现代还需
要研究,因为很多现代的中国人天天论碗喝黄香汤,确有益处。
可是,他的消化系统确是出了毛病,他夜里不能睡。大画家米芾来看他多次。
他身体较好时,二人甚至一同去做东园之游。他在仪真给米芾写的九封信把他的病
描写得很明白。有一次,他这样写:“昨夜通旦不交睫,端坐饱蚊子尔。不知今夕
如何度?”米芾送来一种药,是麦门冬汤。苏东坡一直把米芾当晚辈看,米芾则对
他十分仰望。现在苏东坡读了米芾的一篇赋之后,他预言米芾的名声已经屹立不摇,
虽然二十年相交,对他所知,实嫌不足。苏东坡的病,时而觉得好些,时而觉得软
弱疲乏。他的生命力受到了破坏,不是皇帝,也不是章淳,而大概是阿米巴菌。河
边的湿潮气闷很难受,他让船移到转为凉爽的地方。
六月十一日,他向米芾告别,十二日过江往靖江去。在这个地区,他特别受人
欢迎。到此等于还乡。诗人已自海外归来,即将到达的消息,立刻传开。百姓有数
千之众,立在江边,打算一看这位名人的丰采。一般都传说他要做中枢要员,执掌
朝政。
他堂妹的坟墓就在靖江,她儿子柳阂现在城内。六月十二日,甚至他身体疲弱
之下,他仍然和三个儿子、一侄子,去到堂妹及其丈夫墓前祭祖。他第二次为亡者
写祭文。可能是为堂妹写了一篇,另为堂妹夫写了一篇,不过从内容上看不太清楚,
不敢确信。第一篇《祭柳仲远文》,先提到的是他妻子堂妹,然后才说:“结哦仲
远,孝友恭温。”第二篇祭文更为真情流露,其中文句有:
我厄于南,天降罪戾。方之古人,百死有溢。天不我亡,亡其朋戚。如柳氏妹,
夫妇连壁,云何两逝,不愁遗一。我归自南,宿草再易。哭堕其目,泉壤用尺。闽
也有立,气贯金石。我穷且老,似舅何益……
第二天,客人去看他,发现他侧身面壁而卧,硬咽抽搐,竟至不能起床接待他
们。来访的客人之中有已故的宰相苏颂之子,以为苏东坡是为他的亡父而哭。苏颂
亡时年八十二岁。苏颂家虽然与苏东坡同姓,却不是同一省籍。苏东坡与苏颂相识,
已有三四十年,但是若说他听他老友之死会伤心到如此程度,实难令人相信。并且,
在前一天,苏东坡听到他死的消息时,也没亲自到墓前去祭奠,只是派长子苏迈去
过。他这种悲伤的原因,我相信,必须从上面引证的祭文里去看。
在当地的文人不能见到苏东坡的,其中有章停的长子章援。因为苏东坡病重,
谢绝见许多客人。章停一年以前也贬到雷州半岛去了,儿子正在前去探望他父亲的
途中。当年苏东坡为主考官时,他曾亲自以第一名取了章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