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抢救的潮湿稻子还可烧干,稻草用以喂牛,必须设法以济时艰,而且刻不容缓。
虽然不需大才方可预知,苏东坡却在事前早有准备。他一向相信常平仓制度远
胜过饥荒之后的救济,所以他早就不断购买谷子存满粮仓,好来应付荒年。因为霍
雨连绵不绝,他越为奋战不懈。在半年之内,自七月开始,他给皇太后和朝廷上表
七次,陈述实情,吁请急速设法。前两次表章叫“浙西灾伤第一状、第二状。”后
面五个叫“相度准备赈济状”,七个表章合成一个情急的呼吁。他呼救不停,直到
朝廷人人觉厌烦了。他那种急躁是太背乎中国人的习惯。若干朝廷的特使也在当地,
人家一言不发。苏东坡喊叫什么?比平常多下了一点儿雨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他是
为自己挖掘政治上的坟墓吧?
但是他深信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救济。在当地买,或是由外地进口,这样不断存
粮,以防食粮短缺,并随时卖出以平定粮价,饥荒是可以防止的。把粮食向贫病与
饥民施舍,永远是浪费无用,只能触到疾苦表面,根本办法则是预防。有远虑的人
永远是气躁的。他指出来,在神宗熙宁八年(一0七五),没有人事先做何防备,
结果大饥荒来临。神宗皇帝须要拨出一百二十五万担食米设立粥厂救济贫民,竟有
五十万穷人饿死。除去人受的灾难之外,朝廷救济、减免税款和各项岁收,一共损
失了三百二十万贯。苏东坡指出,比照之下,他去年只用了六分之一的粮食就稳住
粮价,防止了灾情。现在第二次饥荒会更甚于第一次,就犹如第二次发病会比第一
次严重。人民少量的存粮已经逐日减少,必须立即设法。
奇怪的是,除去苏东坡一个人外,别人都是无动于衷。他一看朝廷公报,不觉
大怒。好多浙江和邻近的地方官都在春天奏报丰收有望,但无一人陈明新近的暴雨
和水灾。苏东坡奏准以修缮官衙的款项购买食米,因为救饥荒第一。六个月以前,
他妻请拨给五万贯购买食米,杭州当分得三分之一。朝廷是把钱拨下来,但邻省一
个名叶温举的税吏,却把苏东坡应得的款额剥夺了。钱一到,人人都想分润,但是
目前却无人肯陈报灾情。苏东坡在一道密奏太后的本章里曾说:“臣近者每观邸报,
诸路监司多是于三四月间,先奏雨水匀调,苗稼丰茂。及至灾伤,须待饿便流亡,
然后奏知。此有司之常态,古今之通患也。”他请朝廷下令调查全部灾区。倘若他
的担心实属过虑,如果其他官员与他看法不同,要他们签报担保来冬不会有饥荒发
生,人民不会挨饿。有一名官员名叫马碱。苏东坡屡次写信有事与他会商,因为此
事须与各地区配合协调。但是此人回信说他正忙于他事,他将因公外出,冬日始可
返杭。苏东坡在给他正在浙东为官的一位好友钱般的一封信里说:“虽子功旦夕到,
然此事得聚议,乃济数舍之劳,譬如来一看潮,亦自佳事,试告公此意劝之,勿云
仆言也。”在七月的报告中,苏东坡只请求拨米二十万石。那项计划也很简单。杭
州本为产米地区,每年只须向京都缴米一百二十五万到一百五十万石,杭州仍然很
殷实,能够付得出那个米额的价钱。如蒙允许保存一部分米,杭州可以改缴同值的
绸缎银两。他只盼望朝廷准他们留下一部分充做皇粮的米,转到当地谷仓,也就可
以了。
同时,在七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另一次狂风暴雨突发。在二十四日,
雨少停,但是当夜又倾盆而至。苏东坡无法入睡,次日清晨,写了“浙西灾伤第二
状”。在西湖地区,灾情益形严重。皇太后会对他前一道表章立即批示吗?官差邮
政制度还不坏,由杭州到京都,邮递二十天可到。八月初四,太后收到苏东坡的第
一道表章,立即办理。照惯例,表章由中书省转到户部,请求在半月之内做一报告。
二十天后,在八月二十五,公文到达苏东坡手中。从那份公文里看,他那第一状中
催请立即处理的那段最重要部分,已遭删除了。他立刻上文户部,请求联合调查,
又要求那些认为不致有饥荒出现的人,应当签署保证文件。
由八月中旬,另一次暴雨又下个不停,情况比以前更为可怕,在九月初七,苏
东坡请拨的米由二十万石提高到五十万石。这些米是预备稳定粮价的。即使朝廷每
个赔十文钱或一石赔一百文钱,朝廷全部的损失也不过五万缗。他恐怕饥荒真正到
来,那时朝廷即便花上十倍或二十倍的钱,还不能救那些饥民呢。这番请求蒙皇太
后批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官僚总会有办法把圣旨变成一张废纸的。苏东坡还有
现款在国库,问题不是何处去提款,而是何处去买米。商人都在囤积居奇,待高价
而沽。在苏州,米价已经每个涨到九十五文。苏东坡说要买米,但是买不到多少。
他也不过这儿买到三千斗,那儿买到三千个,如此而已。邻近地区的官员,因为价
高,不愿买米。苏东坡认为官方应当到市场去,付出商人提出的价格,准备赔钱卖
出。
时间已嫌不足,再过几十天,新收的稻子也快卖光了。情况还是很坏,甚至邻
近各地也是一样。苏东坡在失望之下,在九月后半月,又修一道表章,请求朝廷命
官员在河南安徽买米,储存在扬州,以备在饥荒来临时发与湖泊地区的灾民。他的
计划是,米要存在途中地方,万一不需要,仍可再运往京都。杭州则可以用同等值
的钱货代替每年的供米。他的所请,又蒙批准,皇太后为此办法拨了一百万贯钱。
东坡在第三道表章的附奏中说:“今年灾伤,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