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恒星自身的引力,维持着恒星的稳定。
「这时候的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进程,会稳定持续进行,恒星的体积和光
度和温度保持稳定状态,这是恒星的主序星阶段。」女声继续解释,朱军的意识
仿佛能看到恒星在主序星阶段的稳定状态。
恒星的光和热持续而均匀地向外辐射,支撑着恒星的结构,使其在漫长的岁
月中保持不变。
「然而,恒星的这种平衡迟早会被打破,当核心的氢被消耗殆尽以后,会继
续燃烧核心边缘的氢壳层,因此原有平衡被打破。」女声的话语让朱军意识到恒
星生命演化的必然性。
随着核心氢的耗尽,恒星内部的平衡被打破,恒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演化阶
段。
「由于恒星内部温度急剧升高,向外的热辐射压开始占据上风,因此恒星开
始向外膨胀,演变成红巨星,甚至红超巨星和蓝超巨星。」女声进一步解释了恒
星膨胀的过程。
朱军的意识被带入了一个更为宏大的宇宙场景,他看到了恒星在核心氢耗尽
后,外层物质开始膨胀,恒星的体积和亮度都急剧增加,表面温度降低,颜色变
红,最终演变成红巨星。
在这个过程中,恒星的外层物质变得非常稀薄,核心则变得更加紧密和炽热。
恒星的表面会变得不稳定,出现剧烈的恒星风,将物质抛射到宇宙空间。
朱军能感受到恒星在这一阶段的动荡和变化,它的体积和亮度都在不断变化,
最终可能会达到一个临界点,引发一场壮丽的超新星爆炸。
「而当恒星核心处的聚变,生成铁元素以后,由于铁元素的性质,恒星内部
不再向外释放能量,这时恒星的引力开始占据上风。」女声的话语让朱军意识到,
铁元素的形成是恒星生命周期的一个转折点。
在铁元素的聚变中,能量的吸收超过了释放,导致恒星失去了辐射压的支撑,
强大的引力开始主导恒星的命运。
「这个时候,相当于是恒星的催命符,恒星开始收缩。」女声描述了恒星在
铁元素形成后的状态。
朱军的意识仿佛能看到恒星的核心在引力的作用下开始收缩,密度和温度急
剧上升,恒星的体积不断减小。
「当内部的铁核越来越大,质量超过一点四倍太阳质量之时,也就是人类所
谓的钱德拉塞卡极限时,恒星内核产生的引力,让恒星开始发生接近光速的向内
坍缩,核心直径由几百公里快速收缩至几十公里。」女声详细解释了恒星坍缩的
过程。
朱军的意识被带入了恒星的核心,感受到了那股强大的引力,它使得恒星的
核心在瞬间从广阔的空间坍缩成一个极小的体积。
「这个过程中,电子与质子发生碰撞,产生中子和中微子与伽马射线,这些
粒子产生极高温度和强大冲击波,将正在坠向内核的恒星外层物质,立即以十分
之一的光速抛射向太空之中。」女声的话语让朱军的意识见证了超新星爆炸的瞬
间。
他看到了电子和质子在高温高压下融合成中子,释放出大量的中微子和伽马
射线。
这些高能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将恒星的外层物质以
极高的速度抛向宇宙空间。
「于是,一颗末期的大质量恒星爆炸了。」女声的话语为这个过程画上了句
点。
朱军的意识仿佛能看到恒星的外层物质在一瞬间被抛射到宇宙中,形成了一
场壮丽的爆炸,照亮了整个星系,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数十亿颗太阳。
在这个过程中,朱军的心灵被深深触动,他开始感受到恒星生命的壮丽和悲
壮。
女声的解释带领朱军穿越时空,回顾了人类历史上记录的超新星事件,并展
望了恒星爆炸后的最终归宿。
「超新星爆发的威力很大,所释放出的能量,举个例子,人类一千零五十四
年,北宋天文学家杨维德,发现和记录了一次超新星爆发事件,天观克星。」
女声提到了历史上的重要天文发现,朱军的意识仿佛被带到了那个时代,
看到了杨维德在夜空下记录下那次壮观的天文现象。
「九百七十年后,这颗超新星,已经扩散成直径十一光年的星云,至今仍在
以每秒钟一千五百公里的速度持续扩散着,也就是现在距离地球六千五百光年的
蟹状星云。」女声继续描述了那次超新星爆发的后续影响。
朱军的意识被带到了现代,他看到了蟹状星云那不断扩张的美丽形态,感受
到了宇宙的浩瀚与变迁。
「试想,如果这颗超新星位于八点六光年的天狼星的位置,那么现在的地球
已经身处于蟹状星云之中了。」女声提出了一个假设,朱军的意识开始想象如果
超新星爆发距离地球更近,会对地球环境和生态造成怎样的影响。
「恒星发生爆炸以后,归宿是什么?那些初始质量介于八至二十倍太阳质量
之间,且在爆炸之后残存核心质量介于一点四倍至三倍太阳质量的恒星会成为一
颗中子星,参宿四就是如此,中子星就是它的归宿。」女声解释了恒星爆炸后可
能的一种归宿。
朱军的意识被带到了中子星的内部,感受到了那极度密集的物质和强大的引
力场。
「当恒星爆炸以后,残存核心质量大于三倍太阳质量之时,没有任何力量可
以阻止恒星残骸的坍缩,将变成光都无法逃脱的黑洞。」女声进一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