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十四日,辽军派出的侦察兵带回了重要情报:后金军已经转移,正在城外五里的西南一带。袁崇焕立即率领辽军前往蓟州城西南一带扎营,希望能够在那里拦截后金军的行动。
然而,皇太极的智谋超出了袁崇焕的预料。他知道袁崇焕在蓟州严阵以待,拦截他的军队,于是选择了潜越蓟州的策略。十一月十四日,袁崇焕的斥候侦察到后女真大部分已经潜越蓟西,这意味着袁崇焕在蓟州拦截皇太极军队的计划落空了。
袁崇焕站在营帐之外,望着西方的天际,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随着袁崇焕在蓟州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心中积累的不安和烦躁也日益增加。京畿地区的平静背后隐藏着未知的危机,女真军的动向和意图如同迷雾一般,让人捉摸不透。
每天的巡视成了袁崇焕的必修课,他的身影在城墙上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哨兵。阳光下,他的盔甲反射着冷冽的光芒,眉头紧锁,眼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祖大寿和何可纲,这两位忠诚的将领,始终伴随在他的左右。赵率教的牺牲让袁崇焕失去了一位得力的助手,而如今,他更加依赖这两位将领的智慧和力量。
站在城墙上,袁崇焕远眺着远方,声音中带着一丝焦虑:“你说,皇太极到底去了哪里?”他的目光转向祖大寿,寻求着答案。
祖大寿沉吟片刻,回道:“督师,以属下之见,或许皇太极知道督师已到蓟州镇守,已经避开我们,直接攻打通州或者别处去了。”他的声音低沉,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
袁崇焕叹了口气,忧心忡忡地说:“可是一连几天,我们的斥候也没有得到消息。有了确切的消息,我们的兵才能移动,不然要是我们一旦离开蓟州,女真军再强攻蓟州,那样就不好了。”
何可纲接过话题,试图缓解紧张的气氛:“督师,说得极是,现在只有得到斥候确实的女真军的消息,我们才能动作,说不定,女真军在遵化周围劫掠一番,退兵了也未可知。”
袁崇焕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可是,让皇上多担心一天,以后我的罪过就深重一层啊。”
祖大寿不解地问:“督师何有此说?”
袁崇焕苦笑了一下,解释道:“初十我们进入蓟州的时候,皇上已经下旨,让我们不得越蓟州一步,看来朝中有传言对我们不利呀。”
何可纲试图安慰袁崇焕:“皇上既然已经下旨,那我们刚好就守在蓟州,见机行事,不是更好吗?”
袁崇焕却摇了摇头,语气坚定:“你们不知道呀,要是女真军的目标只是在遵化四周劫掠一次还罢了,要是他们的目标是攻打北京,就会动摇大明的根基呀,那时整个大明朝就会崩溃。”
祖大寿深吸了一口气,凝重地说:“督师的意思是,保皇上就是保大明,也是保天下苍生。”
何可纲欲言又止,但在袁崇焕严厉的目光下,他还是说出了心中的疑虑:“可是皇上还是个,今年才满....”他的话音未落,袁崇焕便打断了他。
“可纲,不许胡说,天子永远都是天子,臣子永远都是臣子,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袁崇焕的声音中透露出不可动摇的决心。
“是...”何可纲用力地回道,他的声音在城墙上回荡,显得格外坚定。
在蓟州城的这段日子里,袁崇焕和他的将领们,每天都在为大明的安危而忧虑,为皇上的担忧而焦虑。
蓟州城的城墙上,气氛紧张到了极点。袁崇焕、祖大寿和何可纲三人的目光紧紧地盯着一名斥候,他的出现仿佛带来了一丝不确定的希望。
斥候的呼吸急促,脸上挂着长途奔波后的疲惫和尘土,但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的声音划破了城墙上的宁静,";报...紧急...军情...";,每一个字都像是敲击在三人的心上。
袁崇焕没有时间多问,他的动作迅速而有力,抓起筒子,拆开,抽出纸卷。他的动作中透露出一种迫切和决断,他知道这份情报的重要性,可能关乎整个战局的走向。
纸卷在袁崇焕的手中展开,潦草的字迹记录着紧急的军情。袁崇焕的眼在字迹上迅速扫过,每读一个字,他的眉头就紧锁一分。";皇太极已知袁崇焕到达蓟州,已绕过蓟州继续西进攻打通州而去。";
袁崇焕的声音沉重,";不好,皇太极已经绕过蓟州,攻打通州去了,通州离北京只有四十里,是北京以东最后的屏障,通州一失,京师就危亦。";
祖大寿立刻回应,";那我们赶快带兵去支援通州,五日的时候,皇上已经派孙承宗领兵去守通州,现在通州有孙承宗守备应该问题不大,现在通州还在明军手里。";
何可纲也急切地问道,";督师,我们现在怎么办?";
袁崇焕沉思片刻,他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等等,事情不会那么简单,我预感如果我们直接西进去救通州,可能会中皇太极的埋伏,赵总兵的事就是一个最大的教训。";
祖大寿立刻理解了袁崇焕的意思,";督师的意思是,皇太极想在通州和蓟州之间又设下伏兵,想再一次设伏歼灭明军吗?";
何可纲也紧接着说,";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情,赵总兵的教训就在几日前发生,皇太极又在用勾引打援的战术,想逐个击破。";
袁崇焕点了点头,他的眼中透露出一种冷静和果敢,";可纲说得不错,我们不能直接西进追击女真军,而要绕道去通州,再和通州的孙承宗前后夹击,就可以消灭女真军。";
三人的对话中透露出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智慧的氛围。他们知道,每一步都必须谨慎,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局。在这个关键时刻,袁崇焕的冷静和智慧,祖大寿和何可纲的忠诚和支持,成为了明军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支柱。
蓟州城下的士兵们也在忙碌着,准备随时出发。他们的眼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期待,他们知道,即将到来的战斗将是一场艰苦的较量,但他们也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