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着城防的弱点。
右翼的后金军在岳托和济尔哈朗的指挥下,攻陷了大安口城。这座关口的失守,意味着后金军已经打开了通往明朝内地的大门。
二十八日,右翼女真军抵达蓟州城外的石门驿站。士兵们在郊野扎营,帐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大地之上。石门驿站的守军在女真军的强大压力下,最终选择了投降归顺。女真军的旗帜在驿站上升起,标志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控制。
在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皇太极的军队显示出了极高的战术素养和严密的组织纪律。他们的行动迅速而果断,每一次攻击都准确无误,每一场战斗都势如破竹。
十月的辽东,天气渐寒,蓟州镇的长城沿线,战火纷飞。皇太极的女真大军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狂风,席卷了蓟州镇辖下的各个要塞。龙井关、大安口、汉儿庄、马兰峪、洪山口等关键防线相继失守,蓟州明军在女真人的铁蹄下全线溃败。
十月二十八日,宁远城中的袁崇焕站在城墙上,目光凝重地望向远方。长城上的烽火台已经点燃,烽火连天,狼烟滚滚,这是蓟州危急的信号。袁崇焕的心中充满了忧虑和焦急,他先前的担忧终于成为了残酷的现实。蓟州的防线被突破,意味着京城的安全岌岌可危。
袁崇焕迅速召集诸将,商讨对策。他知道,遵化是蓟州的门户,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他决定派遣赵率教率领精兵,火速前往遵化救援。赵率教是一员勇猛的将领,他的部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袁崇焕手中的重要力量。
赵率教接到命令后,立即点齐兵马,整装待发。士兵们的眼中充满了坚定和勇敢,他们知道,这次救援任务至关重要,关系到蓟州乃至京城的安危。战马嘶鸣,战鼓雷动,赵率教率领的部队如同一道闪电,冲出了宁远城,向着遵化疾驰而去。
在紫禁城的心脏,干清宫的宏伟殿堂内,朝会正在进行。
大殿内金碧辉煌,晨光透过高高的窗户,洒在光滑如镜的大理石地面上,映照出群臣的影子和崇祯帝的龙椅。
崇祯帝坐在龙座上,他的装束庄重而华贵。头戴网巾和束发冠,再配以巾帽,身穿明黄色的龙袍,上面绣着龙腾四海的图案,栩栩如生,彰显着帝王的威严。他的脚穿蓝色的靴子,与龙袍相得益彰。然而,尽管衣着华贵,崇祯帝的脸上却带着一丝苍白,那是长时间劳累和忧虑留下的痕迹。
他的手中拿着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奏疏,那双充满英气的剑眉下,星目在奏疏上细细扫过,每一个字都沉重地敲打在他的心上。奏疏上的文字描绘了女真人屡次犯边的惨状,杀人掠地、洗劫一空、寸草不留,这些字眼让崇祯帝感到一阵揪心的痛楚。
崇祯帝的眼泪在眼眶里晃荡,每当想起那些无辜百姓遭受的苦难,他的心就如同被刀割一般。他身为一国之君,却无法阻止这些悲剧的发生,这让他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无力。因此,他不忍心穿戴过于华丽的服饰,也不愿享用奢侈的膳食,他的心中只有对百姓的牵挂和对国家的忧虑。
在龙座的左边,王承恩身穿灰色的袍服,静静地侍立一旁。他的手里拿着一根佛尘,半低着头,情恭敬而专注。作为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王承恩深知皇帝的心思,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谨慎,生怕打扰到沉思中的皇帝。
朝会的气氛庄严肃穆,臣工们整齐的站在殿下,等待着皇帝的旨意。他们的目光不时投向龙座,关注着皇帝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试图从中捕捉到皇帝的心思和朝政的动向。
朝会上,空气凝重,群臣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但每一句话都透露出紧迫和忧虑。崇祯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他的心中反复思考着袁崇焕奏疏中提到的建议和当前的局势。
「女真人知己适打野战,而坚城难攻,且屡败于袁督师手下,所以臣以为应该增兵长城,以防不测。」一位臣工的声音在朝堂上响起,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北方防线的担忧。他知道女真人的野战能力,也清楚袁崇焕在对抗女真人中的贡献,因此他主张加强长城的防御。
「袁督师主要分管山海关外防务,蓟辽总督刘策分管关内防务,袁督师作为蓟辽督师,对整个蓟辽地区的防务都是有责任的。」另一位臣工补充道,他在强调袁崇焕的责任和作用,同时也在提醒着在场所有人,防务的分工与合作同样重要。
接着,又有一位臣工站了出来,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焦虑:「袁督师负责山海关外的防务是没错,但是整个长城防线有上千公里,但兵力不足以维护整个防线,如果朝廷不派兵,一旦被女真人从长城方面突破一点,事情就不妥了。」他的这番话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形势的严峻。
崇祯帝听着臣工们的讨论,他的心里非常清楚,大明目前正面临着粮饷匮乏的困境,特别是北方地区和中原,战乱频发,民生凋敝。而南方的钱粮,因为中原和北方的贼军作乱,粮道被断,且运输成本高昂,困难重重。
崇祯帝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知道加强长城防线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明白国库的空虚和运输的艰难。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龙椅的扶手,那上面雕刻的龙纹似乎也在诉说着大明王朝的辉煌与沧桑。
自陕西等地天灾降临,引发的农民起义如野火燎原,迅速蔓延至周边州县。朝廷的驻军在这些地方疲于奔命,力图平息起义,却因兵力不足而显得捉襟见肘。一些城池不幸被起义军攻破,更有官兵在重压之下投靠了起义军,使得局势愈发复杂。
原本计划增援长城各关隘的八万余兵力,因农民起义的爆发而被迫改变用途。这些兵力,原是长城防线的坚实保障,如今却不得不调转方向,急赴陕西和中原,以对抗日益蔓延的起义军。
朝中的臣工们议论纷纷,面对如此局面,每个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的主张坚决镇压起义,有的则提出应从宽政策,以缓解民怨。但无论何种策略,都离不开兵力和粮饷的支持。
崇祯帝在龙椅上沉思良久,他知道,每一次的调兵遣将,都意味着大量的粮饷消耗,以及士兵们的劳累奔波。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无奈,但作为一国之君,他必须做出最有利于国家稳定的决策。
在陕西和中原的战场上,明军士兵们在疲惫中挣扎。他们或在刚刚平息了一个地区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