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的心都给凉透了.这才会有现在这个事情发生吧?
洪承畴听完周延儒的话,二话不说立刻后退道:"明白了,果真如此,在下无话可说了."他这么一来,一些打算劝说的大臣,也都打了退堂鼓.开什么玩笑啊,为了东宫的事情,跟陛下闹的没有回旋的余地,多不值得啊?这些大臣可不是什么黄道周,刘宗周之类的愣头青,还有一层就是陈燮这个家伙太逆天了.他来给太子上课的话,一般的大臣心里还真的发憷,本事上比不了啊.不是哪个人都能像陈燮那样,理财,他富可敌国,打仗,他未偿败绩,就算是诗词文章,谁敢说陈燮不行的?说出来也没人信啊.
本来还打算出头的卢象升,刚走出一步,给杨廷麟拽了一下衣袖,他也站住了.仔细想想,陛下说的有道理.说是圣天子垂拱而治,但是天子要不知道民情,谁敢保证不再出一个严嵩那样的首辅?还有一个原因,也造成了这些大臣不愿意出来说话.那就是新的内阁制度,廷推制度和披红制度,这些新的制度,极大的缓和了君臣之间的紧张关系.就比如周延儒吧,只要他不出现重大的错误,就不用担心他的五年任期出问题.不能连任,那是他自己的问题.而且这个批红制度一改,很大程度上等于给外廷放权了.不像以前那样,这事情要是内廷不乐意,即便不给你打回,拖着你也难受不是?
既然陛下愿意重新信任外廷,为何要在这个问题上跟陛下较劲呢?完全没有必要,毁了当下得来不易的陛下主动的改变.没有大臣站出来说话了,这个事情就像一出闹剧,很难收场了.这时候,面子上肯定是下不来的,这些大臣还是要咬牙走人的时候,王承恩匆忙来到.
"陛下有旨,各位侍讲的心思是好的,但是没有想到,今非昔比,大明已经不是开国之初的大明,过去的制度,不合时宜的该改就得改.以前好的制度,不等于现在就合适,要与时俱进.朕要与时俱进,各位爱卿也要与时俱进.如果朕这么说,大家还不满意,那就不留各位爱卿了.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述."王承恩说完了,现在一片死寂,那些摘下乌纱帽的官员,个个表情都不复悲壮,都是一副羞刀难收的样子.(未完待续)
♂手机用户登陆 m.haxsc. 更好的阅读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