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是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消息。
顿时朝臣议论纷纷。
而谢行之脸“唰”地一下就耷拉了下来。
“臣自请带兵出征西楚。”霍长君单膝跪地,身体略弯,拱手又重复了一遍。
“朕不许。”谢行之脸色发黑,冷声道。
“我自幼在边关长大,与燕军将领周旋多年,没人比我更清楚他的把戏。我父亲战死,霍将军元气大损,如今霍家只剩我一人,我有这个责任担当起领导霍家军的重任。单凭我姓霍这一点,世间便没有人比我更适合这个位置了。”
她冰冷的眼眸看着谢行之,不带一丝感情,没有一点留恋。
她说了那么多,谢行之一句都不信。可有一句她说对了,单凭她姓霍这一点,世间便没有人比她更合适了。
若只论带兵打仗的本事,林山河等人并无太大差别,都是半斤八两,可眼下大汉的军队缺的是打赢胜仗的信心和一个能让人相信,放心追随的将领。
所以她有天然的优势。
而其他人,林山河倒是想领兵,只是他身上旧伤遍布,年岁又大,根本无力承担这样的重任。而林晨绍年岁小不能服众,赵成洲远离边关多年早不知边关之事,也难以服众。
可这些都不是谢行之真正拒绝任命他们为主将的理由。
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根本不信任这其中的任何一个人。
所以,他才会想御驾亲征。
而,唯有她,可信又能用。
可是,谢行之突然间捏紧了拳头。
“我不准。”
朝堂之上,他气得说话都没了分寸,他说不出自己为何生气。可他就是凭直觉知道自己今日不能放她走。
他分明知道霍长君不会背叛自己,至少这一而再再而三的事情证明她就是会留在自己身边,永远在这里陪着自己。可他就是不想答应,他浑身上下,从内到外都在抗拒这个建议。
倒是有朝臣觉得这还是个不错的主意。
反正,如今谁上都是打败仗,倒不如死马当活马医,有人刚要上前一步赞同道:“臣以为这不失为一个好主意,皇后、”
可下一瞬当他感受到上面那束刺得人头皮发麻的视线时,大臣的话瞬间咽了回去。
霍长君看着他,眸光冰冷,一如他既往的眼,她说:“谢行之,我姓霍。”
这句话你提醒过我无数遍,我为此付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如今我将这句话还给你,并愿为之付出生命。
第41章 “出发!” 朝堂上,眸光相交,谢行之……
朝堂上, 眸光相交,谢行之第一次能如此直接地感受到她对自己的抗拒。他唇瓣紧抿,下意识地忽略这些不舒服的感受。
霍长君跪在原地, 出乎意料的平静,似乎早就预感到了他会不同意。
她情静好地从怀中掏出一道圣旨,明黄色的布帛高高举过于头顶,众人眼中都辉映了那璀璨的颜色。
她淡声道:“四年前, 恭王逼宫, 太子府围困,我父率兵前来营救,因救驾有功太后娘娘为表感激曾许下诺言,若有朝一日,霍家有难, 可向她提出一个合理的要求。”
这是父亲留给她最后的保命符, 他至死未曾想过用在自己身上,如今却被她用来离开这里。
来之前, 她已经求好了懿旨, 太后这些日子头发也花白了不少, 人也憔悴了。
她踏出寿康宫的大门时,太后说:“长君,是我对不住你。”
霍长君沉默以对,拿着懿旨离开了。
在这宫里每个人都在说着对不起她,可是每个人都还在算计她, 利用她, 他们嘴上说着一套,手里做着一套,她已经听不懂看不懂他们的所作所为了。
群臣面面相觑, 未曾想到太后竟也会插手此事。
李德让立刻将那懿旨接过,送到了谢行之手边。
可谢行之却掐着自己的衣袖,迟迟不接,他看着跪在地上的人,她这是早就下定了决心,做好了一切准备。
他不接霍长君也不催。
只是阳光微移,时间流逝,沉默让所有人都开始烦躁不安,朝臣们开始交头接耳,低声议论,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大,像是一种隐性的逼迫。
李德让不得不硬着头皮将那懿旨再一次递到谢行之眼前。
谢行之压根不看那懿旨,只是盯着霍长君的颅顶,眸光阴冷怨恨至极,牙齿用力地挤出一个字道:“准。”
闻言,霍长君平静地弯腰叩首,额头点地的那一瞬,她感受到了这大殿的冰凉,就如同她人一样。
她淡道:“谢主隆恩。”
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力量。
李德让见状,当即宣布:“即日起,霍氏女长君袭其父镇北大将军一职,领兵西北,不日出征,望朝野同心,力胜燕国。”
朝臣齐声道:“谨遵陛下旨意。”
这一瞬,霍长君才感受到了解脱,整个身体都松缓了无法衡量的重担。
她终于可以回家了。
父亲,你看见了吗?
我终于是我自己了。
她缓缓起身,站起来,平和安静地与谢行之对视了几秒钟,然后淡然退场。她如何来便如何离去,犹如一阵风刮过便再无踪迹。
退朝之后,谢行之一个人坐在龙椅上,把那份懿旨狠狠地砸在了地上。
他眸光阴暗,眼阴郁,眼底都怄着火。
懿旨胡乱地摊开,隐隐约约可见,上面的字并不多,只有三句话,“准许霍氏长君离宫居住,可归天幕,归期不限。”
后宫不得干政,所以太后的懿旨无法直接指定霍长君袭父位、继兵权,可是她却能准许霍长君无限期地离开这里。
至于回到天幕,是否还能被他们掌控,又是否还会回来,谁能预料呢?
霍长君穿着那身盔甲走在皇宫的小路上,她没有回到自己住的地方,而是避开人去了还在修葺的长春宫。请来的工匠还在干活,霍长君就远远地看着,当日一场大火烧尽,如今已经重建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