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诩刚把心中所想的大致情况说了出来,在边上的兵部尚书李世绩即表示认可,从李业诩手中接过指挥棒,指着沙盘上的那些地形说道,“平壤是***国都,若我大军直取,***人必将倾全力保卫,这样辽东一带的守敌将大大地减少,利于我陆路攻击,而且从海路可以通过大同江直趋平壤,我战舰如今可以运载火炮进行攻击,若是直接攻破平壤,那***人必降…从南侧,可以从熊津江入百济地,若我大军能攻取熊津城立足,可以直接攻取其都城泗沘城,若百济还不降,也可打通往新罗的通道,争取得到新罗人员和物资的援助,那百济终将抵挡不住我大军的攻击…”
“陛下,臣也附议!”李道宗听了两人所说的,也表示了认可。
“陛下,臣有一虑!”这时,刚刚被任命为黄门侍郎的诸遂良接过话题说道,“我大军长于陆战,海战从未经历过,刚才李祭酒与李尚书所说,以大军渡海击***与百济,此是善策,只是若在海上遭遇风浪,船只受损,无法及时抵达***与百济境内,那又如何是好?”
听诸遂良如此说,李世民及其他朝臣们眼光也都往李业诩及李世绩身上看来。
朝廷这两年所做的战事准备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为渡海作战所做的准备,只是朝中还有不少的人对渡海作战心生疑虑,持反对声音,诸遂良就是其中一个。
见有人如此问,李业诩不慌不忙地说道:“陛下,据臣了解,渤海与黄海一带,在春季里风势并不大,且盛行偏南季风,海流也偏南,正是最适合从我东南沿海渡海的时节,我大军有坚固的战船,结阵出发,相互呼应,从莱州、城山一带出海,距平壤海路不过五六百,至熊津不及千,几日即可抵达,远比陆路快,而且***与百济定是没有料到,我大军会以如此数量之众从海路攻击…出其不意而谋之,上策也!”
“陛下,海路攻击,虽然有一些风险,但相对于我们所能取得的战绩,必须得如此布置!”李世绩也斩钉截铁地说道。
李业诩与李世绩对如何进行作战早就已经与李世民交换过意见,李世民也已经同意了他们提出的方案,只是如今皇帝让他们当着众臣的面说出来,就是希望朝议时候,不再有反对的声音。
“诸位爱卿,朕觉得,从海路出击,实为上策之选,”李世民见今日发表不同意见的大臣并不多,很是满意地说道,“若天佑我大唐,此战我大军一定无往而不胜的,区区数百里海路,也定难不倒我训练已经有不少时日的水师将士的…”
见皇帝也如此说,诸遂良也没了声音,其他众臣也都认可了分兵渡海作战的计划。
“朕想问的事,谁愿领兵渡海作战?”李世民问在场的诸武将道。
“陛下,臣愿率一军,从海路,出击百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