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大军行动迟缓,这完全不是一个逃命的好路线。
我们先看看史书上的记载吧!
正统十四年八月二十七日,皇帝率领大军行至宣府,然后继续往京师狂奔,一直过了两天都相安无事,但是到了八月三十日早,事情发生了变化。
八月三十日早晨,宣府派人传递消息,说蒙元派军攻打大军的后路。朱祁镇立刻做出反应,派遣吴克忠率领三万骑兵断后,全军覆没,消息传来,朱祁镇再次做出反应,派遣朱勇和薛绶领五万人断后,在鹞儿岭,全军覆没。第二天,朱祁镇到达土木堡,然后发现水源被也先军队掐断了。
最后在无水无粮的情况下,二十万大军只逃出了十万人,战损高达一半。
这是土木堡的经过,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里面到底有啥猫腻。
首先是一开始。
皇帝一出征,朝中大臣就断了皇帝的军粮,这是要把皇帝往死路上逼,但是皇帝也不心慌,他还有军队,只要回去就能扳回局面,因此,撤退是必然的。
南下走紫荆关,也就是蔚州是必然的,蔚州第一路程短,第二身处腹地,第三山多,不利于也先的骑兵。朱祁镇撤退的时候,宣府下属的独石已经失陷了,但是这个情报,明朝的大臣并未通告朱祁镇,也就是说,朱祁镇走宣府,虽然比不上走紫荆关,但是绝对是安全的。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朱祁镇路过宣府的时候,蒙古大军并不在,这不对劲,等到朱祁镇越过宣府,蒙古大军突然袭击后路,这才包围了朱祁镇。
而包围朱祁镇的指挥官居然是也先本人,而不是他手下将领阿剌!
那么又有几个问题出来了。
第一,也先撤退朱祁镇居然不知情!第二,也先撤退,郭登居然不追击。
第二,蒙古大军是怎么越过宣府的?
既然独石失陷了,那么朱祁镇大军路过的时候应该有所发现,而事实是朱祁镇从头到尾压根不知情。也就是说,朱祁镇经过宣府的时候,蒙古大军已经撤出,但是朱祁镇刚刚过去,蒙古大军又回来了。这条道路就算是节假日期间的高速路,不用领卡交费,至少也会造成临时的交通拥堵吧?但是为啥蒙古军队就是这样来去自如呢?
第三,为什么也先对当地的地形比朱祁镇还要熟悉?
史书记载,朱祁镇撤到土木堡的时候,也先已经占据了水源,这不对劲。土木堡就在怀来县,离北京一步之遥,这个地方,并非前线,也先不可能对当地如此熟悉。
第四,宣大军队消失了。
也先从大同撤军,联合阿剌包围朱祁镇,也就是说,大同之围已经解除了,同时,宣府也不再受到攻击了,此时形成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的局面。
也先包围朱祁镇,但是后路却被郭登杨洪给断了,只要郭登等人学习张灵甫的计策,也先就彻底完蛋了,但是实际是郭登效法了李天霞,而且郭登比李天霞还狠,李天霞好歹派了一个团,郭登压根一个蚂蚁都没出,而杨洪,除了派个信使之外也没出一兵一卒。
也就是说,土木堡之变,从头到尾都是一场宣大守军勾结也先弑君的丑闻!
那么,这场丑闻到底是谁策划的?
有作案动机、作案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号称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于少保!
别忙着拍砖!咱们有证据说话。
证据在哪?有三点证明于谦最可疑。
第一,宣大原来就是于谦的地盘。
于谦一直在任职宣大总督,正统十三年才入京任职兵部侍郎,第二年,也先就犯边了。
第二,也先很熟悉宣大的地形。
这条直指于谦,除了于谦,别人都不具备时间来勾结于谦,让也先熟悉当地地形。
第三。御驾断粮。
当时大军所需的粮草是由兵部调度的。别闹错了,这事,不归户部管。而英宗北伐,带走了兵部尚书。当时兵部的主事人就是于谦。
也就是说。于谦从宣大荣升兵部侍郎。第二年也先犯边,然后英宗率军北上,由于谦提供粮草。但是于谦断了英宗的军粮,接着英宗发现也先对自己的地盘比自己还熟悉,而且宣大守军不约而同的拒绝了救援自己。
除了于谦,谁能做到?
除了于谦的证据之外,文章中还引用了几个随驾出征的文官的年谱和笔记作为旁证。这几个人虽然官职、部门、履历、籍贯不同,但是却不约而同的在出征之前拜托同僚和朋友一件事。给自己写墓志铭或者是祭文!这分明就是知道这一去有死无生!要先把后事安顿好的节奏!
有了犯罪条件、作案动机了,那么,他的犯罪目的何在?显然他不想改朝换代,但是,他的目标却是改变朝中的权力架构。
大明朝廷的权力结构,在朱棣的好孙子朱瞻基同学的一番折腾下,从他父亲在世时的三杨独大,逐渐变成了皇帝笼络太监和勋贵集团来对抗朝中文官的局面。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局面达到了极为微妙的平衡。
而于谦这番作为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个平衡。
这场战争,皇帝吃了闷亏,成了鞑虏的俘虏,名声大跌,虽然侥幸夺回皇位,但是声望也是不复从前。而太监更是被当成了靶子,背上了千年黑锅。而勋贵集团,张辅朱勇这群老臣纷纷折损,成了土木堡忠烈祠中的牌位,导致勋贵集团的势力突然产生了断档。
皇帝实力大跌,太监集团实力几乎跌倒低谷,勋贵集团青黄不接,那么朝中的文官集团呢?
面对这个尴尬的局面,新上任的朱祁钰除了依赖文人也干不了别的。至此,大势不可逆转,文官彻底取代了勋贵和太监成为了明帝国的统治者,而他们也吸取了于谦被杀的教训,从此以后,从九边到京营再到锦衣卫,到处布满了文官的势力。
这份无头帖子,几乎是一夜之间悄悄出现在了京城勋贵、宫中有头面的大太监们的案头,起初惊吓得这些人浑身直冒冷汗。手中的这份无头帖子几乎就是一个烧红的铁丸一般烫手,令他们第一时间想把它丢出去。
但是,存在决定意识。作为勋贵、太监在这场博弈之中失败者的继承人,他们还是将信将疑的仔细阅读起这份文章来,有人甚至找来了当时的地图加以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