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按照正常历史来看,这场合作最后不欢而散了。
最初联合研发时,系统名叫2,分为微软的rs2与的2。协议告吹后,继续向市场提供先前的2版本,微软则把自己的2的名称改为ns,即第一代的ns31。
而当他们分开研究后,微软当时的具体做法是,从一家叫数字设备的公司挖来一批人员来,专门成立一个部门来开发的。
而且真的是开发量好久。
爱丽丝清楚记得那些资料,这个项目是1987年左右开始的,但等推出时都已经是1993年了
另外,在这起开发活动中还有个不得不说的人物,那个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是一个叫大卫卡特勒的家伙,一个绝对的老家伙,65年毕业并任职于杜邦公司,然后在业的公司编程。他在组建了一个全新的计算机系列,名叫rs,可惜项目最终被公司取消了,卡特勒也就此离开了。而这套系统,正是后来系统的雏形。
卡特勒是通过朋友介绍来微软工作的,就连盖茨都对这个老前辈敬畏三分。他严厉、冷酷,视懒散、困惑、没有竞争力为敌人,不但是一位传奇程序员,更是一位伟大的项目管理者。
因为,ns开发历时之长、耗资之巨、人员之多,可以说是对软件工程一个史无前例的诠释。
五年时间艰苦卓绝的开发,耗资15亿美元,团队超过200名成员,这个成本可不是白搭的。
要知道,纵观后世信息时代的各种终端机,乃至任何一类网络设备,其软件部分无非就是由两方面组成。一个是互联网硬件操作系统,设定路由器、交换机参数的思科的再一个,就是用于服务器电脑本身的操作系统,微软的ns系列了。
不只是个人机操作系统之王,还是网络用机操作系统之王,微软的ns布局之广,带来的自然就是当之无愧的权力。想后世的福布斯权力排行榜,位列各国总统、主席、美联储长官等位置之下的榜单第十人,可不就是比尔盖茨那小子么?
所以,在得知微软要和开发这个系统后,若不是控制得及时,爱丽丝早就忍不住原地跳秧歌了。
毕竟,她可还正发展着思科呢,不是么?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