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感说》、《天道始源》、《天一正心论丛》……””他念得舌头都快打结了,急急往下翻去,哗啦啦地直掀到底,才见这厚厚一册的大书里居然全是一样的东西,从甲子部一直列到癸亥部,洋洋洒洒录了几千条,却没有一句提到什么修仙法门的。
“前……前辈!这……”劫兆忍不住哀嚎:“这是什么天书啊?”
“笨蛋!这是索引书。你以为神仙恁好做么?又不是逛青楼窑子,买了票就能进场。”
老人袍角又挥,白雾之中,绿蓼河洲登时不见,两人已置身于一间简朴幽静的青砖石室,四面并无窗门,只贴壁竖起高大的紫檀开架书格,每座书格各分六层屉板,其上堆满黄旧经卷,目测约有数千之谱。书格侧边悬有小小的木牌,劫兆凑近一瞧,却见开头第一座写着“甲子”二字;心念微动,随手抽下一本古册,果然是方才曾读过的《天道始源》一书。
“这里藏有道书三千卷,所论遍及修仙、炼丹、房中、道术等,我花了前半生的时间搜集整理,才写成了这部《升仙大道》,其中勘校考证,无一不精,可说是道史上前无古人的壮举。你读完这三千本道书,若有体悟,自然有机会成仙。”老人笑着说。
(被……被骗了!***老郎中!)
劫兆颓然坐倒,失望之余突然怒火中烧,猛把《升仙大道》往地上一扔,勃然变色:“读完三千本书,我差不多也七老八十了,正好两腿一伸,羽化成仙,还修练个屁!世上哪有你这种修炼法?写这种骗人的破烂书!”
“少见多怪!须知修真乃是道门的一支大宗派,从古到今,有多少大智慧大定力的人物舍身投入!便是当今武林,也不只我这一家。”老人哼笑:“中京南方三十里处的碧城天阶去过没有?峰的“三仙宗府”人称中宸三府之一,府中奉有一部极珍贵的《紫府筵华经》,便是教人修练成剑仙的法门。”
隐居于碧城天阶的“三仙宗府”伏氏是本朝皇戚,宗主“飞剑谪仙”伏凤纸名列当世六绝之一,与劫震、盛华颜、玄皇宇文潇潇齐名,乃是中宸州刀剑榜上数一数二的人物,虽然避世多年,威名仍旧震动天下。
劫兆精神微振:“《紫府筵华经》这么厉害,那三仙宗府里可有人练成仙术?”
“自然是没有。”
“废话!”劫兆气得七窍生烟:“你说了半天,还不是骗人的!”
老人冷笑:“神仙这么好做,岂非满街都是神仙?要有大成就,须经大痛苦;通过大磨难,方求大解脱!如果吃土豆便能练出绝内力,武道还有什么值得追求?一本书就能让你成佛成仙,仙佛又要来何用?”
劫兆顿时语塞,气呼呼的往墙角一坐,兀自愤恨难平,却无一言可以反驳。半晌才双手抱头,恨笑解嘲:“是我自己笨!世间哪有神仙?我这天杀的六yīn绝脉,早就该看开啦,图什么解救?”
老人哼的一声,冷冷说道:“世间有没有神仙,我不敢说,但指引我修真学道的那人,却是当着我的面尸解的。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迄今唯一学会的一件事,便是我毕生所学,原来都是错的。”说完化做一阵浓烟,蒲团上没有遗骨,衣袍仍在,却只剩一堆铄然白砂。如今到了我这关头,才知所言非虚。”
劫兆抱头不语。老人顿了一顿,继续说:““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升仙求道到底是逆天之举,还是法天顺应,须得你自己试过了才知道。”
劫兆苦笑:“前辈,就算死马当活马医,读完这些书便能成仙?”
老人呵呵长笑,罕有地流露出一丝寂寥。
“我平生弟子无数,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尽心侍奉、曲意承欢,希望得我的真传;每当我挑中人选、教其读遍三千卷道书时,一个个却都难掩失望,认为我有意藏私。这么多年来,只有一个外派的小娃娃叫道天生的有些慧根,听进了这句言语,可惜是别人的徒弟。”
劫兆心想:“又来骗人!道圣道天生还是小娃娃?沾亲带故的,不要脸的郎中手段!”忽省起老人在梦中有读心之能,暗叫不好,老人却呵呵笑道:“他随他师父上山来拜见我的时候才不过八九岁而已,还不是小娃娃么?“羽盖翩?”经云子死后,将军箓故老传下的开阔心胸,就算是断在“云”字辈这一代了,法天行那娃娃目光如豆、气量偏狭,远远比不上他的师父和师弟。可怜我看过将军箓“海、鲲、化、鹏、云、天、阳、始”八代兴盛,不想也要看着它败亡,草木荣枯,约莫如是。”
劫兆难得听他这么认真的评说,想起那“发春”的死德性,真是心有戚戚焉,愤恨渐平;想想老人与自己非亲非故,入梦传功授艺,已是莫大盛情,何苦受他一个后生小辈的无礼挤兑?不觉微感歉咎,只是拉不下脸,随手从架上抽了一本《一瓢录》翻阅,读了两行便即皱眉,指着发黄的纸页。
“前辈,这书里说:“先把乾坤为鼎器,次将乌兔药来烹,既趋两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这个乌、兔又是什么东西?难道是指打几只兔子乌鸦,一起煮来吃么?”
老人大笑。
“修真秘法,多用隐语,没有师父带领入门,任你拿了多少真经秘籍都是天书,徒增烦恼而已。”
“乌、兔,是指金乌玉兔,也就是日与月、阳与yīn的意思,又称“坎离”、“铅汞”、“婴奼”或“龙虎”,阳者为神,yīn者为精、气。如何使yīn消阳长,正是修仙一道千百年努力研究的课题;而理清名实,则是跨入升仙大道的第一步。”继续解释何谓“黄道”、何谓“鼎器”,如何“心肾相交”、如何“三田精满”,林林总总,俱是别开生面。
劫兆听得兴致盎然,无论问什么稀奇古怪、异想天开的问题,老人皆能回答,且从来都不只给一个答案,或曰丹鼎派有何见解,或曰符箓派另加反驳,道门南北各宗脉阐发自在,有异有同。
两人一页一页翻着,劫兆每一行都能找出问题,老人每一回也答得毫不犹豫,一老一少相互诘难,展开激烈攻防。
不知过了多久,劫兆把手里那本《中和集》阖上,一边思索书中最后那个“大修之人,分yīn未尽则不仙;一切常人,分阳未尽则不死”的问题,伸手往屉上一摸,才发现整座甲子柜上早已空空如也,一百二十六本丹经胡乱扔在脚边地上,居然都已被他二人“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