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玩弄着那柔软的,并不停用龙枪磨蹭着杨四姐的。
杨四姐娇躯发颤,脸如红烧,一双秀目差喷出火,娇喘连连,小手还不安分地摸着六郎,那妩媚的神情诱人至极。
杨四姐那丰腴的身体让六郎欲罢不能,随即掀起她的下裳,露出那修长的大腿,并隔着丝质抚摸着大腿内侧和那一凸起,并脱下她的衣裳,顿时峰峦映入六郎的眼帘,那坚挺的双峰,粉嫩的修长玉腿,以及浑圆美臀下的春光尽皆可见。
此时六郎的龙枪刺入杨四姐的体内。
「嗯!」
六郎与杨四姐同时发出哼声,似满足,又似长叹。
那刹那,六郎脑中升起前所未有的兴奋,心想:今日,本应是狗皇帝与四姐的大婚之日,但因为我的到来,历史将开始改写!
六郎与杨四姐如般的极尽缠绵在一起。
这一次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六郎与杨四姐都因为环境的因素,很快就获得极大的满足。
「到了我们要做善后的时候。」
六郎穿好衣服后,只见东方紫玉走进来,看了看躺在地上的赵匡胤,神情并没有惊讶。
在今天下午,六郎已经将计划告诉东方紫玉,并且得到东方紫玉的大力支持。
药酒赐全尸,晋王妃一并处死,钦此!
接着,六郎从赵匡胤身上翻出他随身携带的印章,盖好后,对东方紫玉道:「师父,你在这里和四姐敬候佳音,我去找赵光义,他见了这道圣旨,一定会吓坏,到时候,就能为我所用。」
六郎带着假圣旨,来到晋王府,当着晋王赵光义和晋王妃将圣旨宣读完毕后,便将圣旨递过去,赵光义一开始还有些不相信,便颤巍巍将圣旨接过来,仔细看过后,喃喃说道:「果然是皇兄亲笔,赵匡胤,你好狠毒啊,连我也不放过……」
晋王妃顿时伤心欲绝,望着六郎,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道:「六郎,皇上真的要赐死我们吗?」
六郎上前一步,握住晋王妃的柔荑,道:「干娘,这圣旨是真的,但我绝对不会允许任何人伤害你。」
晋王妃吃惊地问:「六郎,你敢抗旨?」
六郎一挥手,命令手下退出去,然后对晋王说:「父王,你和干娘对六郎情深意重,我怎么能亲手送你们上黄泉?更何况我与明歌郡主终身相许,干娘又是郡主的亲姨娘,我不忍心你们死。」
赵光义叹道:「君命难为……」
六郎上前一步,低声道:「晋王,现在如果要想活命,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让皇上驾崩,你继位!」
赵光义顿时浑身哆嗦,道:「六郎,不可胡说。」
六郎看了赵光义一眼,道:「皇上对你根本不念手足之情,难道你还心怀仁慈?你若是应允,我马上带兵封锁皇宫和京城四门,然后发布皇上遇刺的消息,前几天不是正好遇到紫衣刺客吗?而明日就由你来主持朝政。王泽、潘仁美还有陶三春都是我们的人,谁敢站出来反抗?」
「这……」
赵光义开始犹豫不决。
六郎又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难道你忍心看着我干娘陪你一起命送黄泉?」
赵光义终于痛下决心,道:「六郎,我听你的,就和皇上拼,我们这就进宫。」
六郎头道:「我带兵先行一步,你马上跟来,然后我们按照计划行事!」
因为计划周详,加上五城营的禁军将领全都是汝南王的亲信,最近又都和六郎称兄道弟,根本亲得不得了,而他们又都得到陶三春的暗示,就算违抗圣旨,也要听从六郎的调遣,所以这次行动天衣无缝。
当汴梁的百姓还在沉睡时,驻京的八万名禁卫军就已经开始行动,首先是封锁四道城门,然后高举灯笼、火把搜捕全城。
皇宫,大将王全斌奉六郎密令,亲率五千名飞虎卫将皇宫围个水泄不通,当赵光义匆匆赶到翠云宫时,就看到赵匡胤头颅迸裂躺在地上,不由得心惊肉跳,虽然他早就觉得赵匡胤该死,但要让他杀死赵匡胤,他还是没有这个胆量。
六郎迎上来,双膝跪在地上,道:「晋王,宫内来了刺客,而皇上遇刺,刺客却已经逃走,我已经下令全城搜捕,你快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国事吧。」
赵光义顿时心知肚明,知道一定是六郎为了保全他,杀了赵匡胤,心中一阵感激,也对着六郎跪下来,道:「六郎,你对我的忠心,我永远都会记得,快些起来。」
说着,赵光义拉起六郎,然后传来宫内值班太监,马上敲响紧急鼓令,让文武大臣连夜进宫商议军政大事。天还没亮,群臣就听到紧急集合的鼓令,急忙穿上衣服赶来皇宫,来到大雄宝殿上时,只见皇位空悬,宋皇后和秀宁公主在一旁哭哭啼啼,晋王赵光义则虎着脸站在旁边。
见群臣到齐后,赵光义说道:「列位大臣,昨夜皇宫来了大辽刺客,皇上不幸遇刺身亡。」
赵光义这一说,下面群臣一片哗然,无不议论纷纷,有一位监察御史站出来,请赵光义调查皇上死因。
六郎出班说道:「我已经下令全城缉捕刺客,这名刺客武功十分了得,可能与前几日在晋王府行刺的那个人是同I个人,那人很有可能是大辽的奸细。现在皇上驾崩,国不可一日无君,应该赶紧找个德高望重的皇室宗亲继承皇位,以免做皇上吗?」
赵光义道:「皇嫂,陈贵人的儿子今年只有六岁,武贵人的儿子更是还不满周岁,孩童岂能登基皇位主理天下大事?」
陶三春道:「晋王殿下,杜太后生前曾经留有遗诏,我大宋皇位不可传幼子,现在两位小皇子都实在太小,我看不如由晋王殿下登基。」
赵光义脸红道:「这样有些不妥吧?」
说着,他看了宋皇后一眼。
宋皇后又看了看六郎,六郎则朝宋皇后了头。
宋皇后就说:「晋王,你兄长遭遇不测,国不可一日无君,两位小皇子尚且年幼,眼下最合适的人选,也只有晋王你了。这些年晋王一直都在帮助皇上管理朝政大事,相信能够秉承你兄长的遗志,保我大宋千秋万代。」
六郎说:「晋王殿下,你在朝中德高望重,还能有谁比你更能胜任?眼下北有大辽虎视眈眈着中原,南有南唐和吴越时常作乱,请晋王登基,为天下黎民造福吧。」